教師的功能是什麼?

在戎培芬老師(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講師,中央大學、世新大學兼任英文講師)
「2011良質教育研討--落實學生中心的青少年英語課程設計」提到了他的定義:

http://quality-learning.net/2011/modules/tad_uploader/index.php?op=dlfile&cfsn=1&cat_sn=24

 

「A Teacher Is A Learning Companion

老師是學習的良伴,

To support students to accept themselves

支持學生對自我的接納,

To help students think critically

協助學生理性判斷思考(或批判思考),

To help students gain opportunities to make decisions on their own

協助學生得到獨立做決定的機會,

To foster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mselves and others

培育學生們對他們自己及他人的責任感,

Errors are a part of learning

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

Constructive feedbacks  

有檢設性的回饋,

Silence is also a part of learning

沉默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To help students mature into an independent and life- long learner

協助學生成熟為一個獨立的終生學習者。」

 

從教學的生涯中,我發現孩子是可以被賦權的,

在老師的信任與支持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他們的自信心會提高,也才會相信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好。

 

「但是孩子那麼小,可以做些什麼?」「他們太小,還不能關心這世界吧?」

 

請大家花十分鐘看看印度河濱小學創辦人、「Design for Change」活動全球發起人

Kiran Bir Sethi女士,2009年十一月於TED發表的演說。

 

很感動,對嗎?

如果孩子的學習跟生活無關,為什麼他要學習?
如果孩子的生活和社會無關,為什麼他要在乎這個社會?
與其怪孩子冷血、對他人無感,不如就在教學的課程當中,
讓孩子真正的去了解生活與社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後再去學習,
馬在口渴時,不需要鞭打就會自己找水喝,這不是我們一直都知道的道理?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認真的看待孩子,孩子就會受到賦權與增能。
我甚至覺得大人自己也可以開始想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相信很多朋友會開始想:「我應該怎麼執行?」

以下截錄去年台灣第一次辦理 「Design for Change 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活動的活動方法,
活動的基本概念很簡單,孩子們的每個計畫都需經歷下列四個階段:


(一)Feel (感受) : 覺察到生活中的潛在問題。
大家開始腦力激盪,提出一個平時困擾自己以及身邊的人的問題。
活動以安全、有趣、有正面意義為原則,不一定要做很大的事情。
在這個活動階段就可已開始動手記錄討論過程了!


(二)Imagine (想像):想像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詳細設計出一個在七天之內可以執行並看到成果的解決方法,
計畫一個禮拜內需要做的事情與細流,問題的解決方法需要有建設性和創意,
尤其希望你(們)能夠去訪問和這個解決方法相關的老師、朋友、大人物們,
讓計畫變得更完整,更可行。計畫以安全、節省資源、使用最少金錢為原則。


(三)Do (執行) :蒐集現有資源並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去改變現況,記錄下每個點滴。
選擇任何一個禮拜的時間,蒐集現有資源並去改變現況並做錄影、拍照及文字記錄等,
最後動手剪接編輯為最終成果。成果以5-10分鐘內能呈現完最好。


(四)Share (分享):寫下整個故事,並選擇透過投影片與影片來和大家分享。 
1. 影片檔案  2. PowerPoint簡報檔案  3. 文字word檔加上插圖或照片


以上,就是DFC的活動方式。
雖然今年還沒有收到舉辦的消息,但這樣的事情,何必要等活動舉辦再去做?
馬上就要期末了,讓你的孩子或你自己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吧!Try it! 


後記:

今天發現第二屆的「Design for Change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

已經展開報名囉!期限至100年9月15日為止,詳情請洽:

http://www.dfcworld.com/dfc2011/taiw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a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